霍波洋官方网站
http://huoboyang.diaosu.cn
霍波洋首页>文章>正文

十、和

更新时间:2024-05-18 15:54:55 作者:霍波洋

“和”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所表征的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整体意识”与“生态观”。整体意识:包含了世界万物和谐统一的思想,强调在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整体和谐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观: 表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欣赏上,“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在自然万物的面前,始终具有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仁厚之心,他们始终认为自然万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今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而不同,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表明当代人对于“和”的重新认识。人类在经过人与人的战争,人与生态的较量后,在反省自己的同时认识到:人人合一,天人合一,对于人类生存之重要。

“和”也是一种思想上的修养,是对于当代社会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观念提示。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应该重新认识历史上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樊美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月第一版 第62

 

人类存在着潜在记忆,由潜在记忆形成潜在思维。回忆以往的事情,有一些事情属于清晰记忆,总是记忆犹新。有些记忆是模糊的、或者根本不记得,但是今日你对于某些事情处理的过程中,所做的事情符合你以往的生活经历,唤起了你的记忆,这种记忆叫潜在记忆。也可以说:生活中的经历存储在人们的头脑中,大脑就如同一部存储器,存储器中划分着若干文件夹,若干文件夹中又划分了若干子文件夹,不断划分下去,上层文件夹保存的文件是“清晰记忆”,越往下层越具有“潜在记忆”的特征。文件无论保存在哪一个文件夹中,都保存在你的存储器中,在使用存储器时,最容易浏览的是上层文件夹,有些时候底层的文件夹也会得到使用。有些记忆是暂时的忘记,但是它潜在的存储在脑海中,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潜在的记忆会以一种模糊状态影响着思维。

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词“我们于自然和谐共生”,使我感觉特别的亲切,这个口号在我的创作的萌芽状态时唤起了我的潜在记忆,唤起了我对于童年生态环境的回忆。

而对于生态的理解是生活中断断续续的体会:

    花园洋房是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在我记忆里真正的花园洋房是我小时候的居住环境。那时的生态环境比现在更好,大伙住的都是二层的小楼,树比楼高。满院子的大树和春天各种各样的鸟,使得我们每一个小孩子,书包里必备一个弹弓。尤其是一种叫做“小牛B”的鸟,一群群的飞,数也数不清楚。春秋两季,在城市上空,从你的头顶飞过的大雁成群结队。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玩耍,让你有一种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我们系给抚顺雷锋纪念馆做的《雷锋在卫茅树下给少年儿童讲故事》雕塑,前年被盗窃者锯下了一个少年儿童铸铜的头。去修复的时候,我才知到什么是卫茅树。雷锋当年那棵卫茅树直径不过四十多厘米,我小时候住的院子里也有一棵这样的卫茅树,当年直径就有七十多厘米,因此我断定那是一棵原始的树。

 

至今我家里还保留着一个文革期间被人伐掉的一棵树的树根,这棵树是北方的臭梧桐树,当年这棵树直径也是有五十多公分。这种树夏天的叶子上长一种大绿虫子,我们看着地上的虫子屎的新鲜度去找树上的虫子,打下虫子再在喂自己家里的鸡,当然是想吃鸡蛋了。

   

    文化大革命中很多人被迫下放改造,房子出现了空闲,院子里不断填充了新的住户,人反而越来越多。开始不断的砍树、建房。拆除一个“和式”建筑,建设一栋“盒式”建筑。现在那个院子一棵树也没有留下,已经夷为平地准备盖一片更大的盒式建筑。

 

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年的寒暑假妈妈因为怕城里武斗危险,都送我去山区的姑奶家,每年的冬天我都跟比我大一岁的小叔上山砍材。第一年砍的是大树,都是“黄薄萝”和“楸子”那样的好木头。第二年,去年的大树没有了,只好砍一种桑树,叫“薄萝叶子”的根,山的表面土层很薄,所以树的根很细,冬季寒冷树根冻的很脆,用镐头用力一打,树根就断了,一天两爬犁,大约四、五十棵树。又过了一年这种树也没有了,就去用镰刀割榛子芥,以后就用耙子去搂草。文化大革命不但是文化的革命,也革了生态的命。

 

前些年我帮政府去黑龙江省铁犁市买树,铁犁的一位领导领我们看了一片二战时期唯一没有被日本人发现而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林中的树的很多树种和北方城市中的是一样的。但是形态完全不同,在林子里你有一种历史感和生命的延续感。

   

1999年我去日本打木雕,日本满山是树,可是用于打木雕的木头确是进口的。日本人对于生态的意识比我们强,至少他们知道自己家的生态是不能破坏的。

 

前几天我家的小鱼池需要一点鹅卵石,在我记忆里小时候去的那个山区小河里有很多鹅卵石,我开车去了那里,没有找到想象中的石头。从前当地人住的是泥草房,不需要河里的沙石,现在河里的沙石被当地的人挖去盖了红砖房,剩下的大多是淤泥。

 

小时候的生态环境没有了,成为了一种记忆。痛心对于环境的破坏,是因为了解从前的生态环境。虽然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的重要,农村的树不断被搬进了城里。但是,生态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在作品中我急于表现着一种“和”的理念,追求着一种生态观,是我对于往事魂牵梦萦的追溯。

    《梅兰竹菊》强调“和”在作品中的意义,将自然中的人、植物和动物融合在一起,表达一种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思:包含了万物一体的平等思想。古人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这些话中都蕴涵着一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的思想。因为自然万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自己的生存范围,它们的存在使世界成为和谐的整体。

    梅兰竹菊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人文审美情怀,在作品中花与人、动物通灵,相互衬托。花拟人,人拟花。中国古代把花和人物在审美上联系在一起:“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对于花的拟人化思维,融入了人们的主观情感。

@《幽梦影》张潮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