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与审美疲劳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时期。同一时期艺术上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追求“纯粹视觉”的革命,最终造就了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西方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对于艺术创新的重视与边际效用价值论有着相同的理念。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以吃馒头为例,吃第一个馒头时,你会感觉馒头特别好吃。然后,开始吃第二个,与吃第一个馒头相比,这第二个馒头给你带来的效用就相对小一些,因为你的饥饿程度下降了。第二个馒头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小于第一个馒头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当你已经吃饱,继续在吃馒头时边际效用就开始向负数发展。可见,再好的东西,第一次接触和第十次接触,给你带来的感觉,或者说“效用”是不同的。
艺术的审美规律也是一样,当你体会新的艺术形式和话语系统时,给你带来最大的审美愉悦,这时的边际效用最高。而这种艺术形式反复的出现,你的审美就会渐渐的产生疲劳,这时的“边际效用”就会不断的递减。而在边际效用出现递减的情况下,艺术的话语系统必然产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艺术话语系统。因此重视艺术上的边际效用,重视艺术审美规律是我们今天应该重视的问题。
审美上的疲劳产生人们对于新的话语系统及艺术形式的追求。我一次去欧洲,刚刚去的时候参观博物馆总是感觉新鲜和振奋。看的时间长了审美发生了变化,记得一次参观一个古典风格的博物馆,满墙的油画,满楼都是,看到最后已经看不见什么美了,感觉满墙挂的都是粉白色的肉。也许这正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上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追求纯粹视觉革命,反艺术、反传统的原因所在。而当现代主义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极少主义的时候,人们对于现代主义所创作作品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新的艺术话语形体又出现了。
在古代每个时期内往往产生一种艺术形式,在现、当代艺术形式的创造层出不穷,艺术家不断地翻新花样创作新的艺术样式来满足审美者的需求。审美者如同食客不断地厌倦旧的艺术形式,渴望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来满足他们审美上的疲劳。从另一个角度讲艺术形式上的创造如经济规律、科技上的发明,一种新形式的产生往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在各时期的艺术中,成为大师者必是在艺术流派创新上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式成为他人追随的样式。
艺术上创造性是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当代艺术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哪一位创造出新的话语系统的艺术家,被人们公认为是这棵大树上最主要的分枝,例如分枝A。而在这个分枝上,也就是在这种艺术样式上所派生出来的艺术形式成为这种艺术形式的次要成就,例如分枝A—。在这种次要成就上再派生出来的则成为更次要艺术,例如分枝a,以此类推。由此可见,对于艺术形式的原创性,在现代主义时期尤为重要,在今天也成为衡量一个艺术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见图)
艺术的发展史,也是艺术形式的发展史,在一种艺术的形式被人们认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人们对新的艺术形式寻觅的开始。应该不断地在自己的学习中学会发现新的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在艺术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对于艺术形式的创新也不会有尽头,欣赏者对于艺术形式的审美需求,也会在对于当下艺术不断产生的审美疲劳的同时,不断渴求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现代主义是世界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今天它仍然与古典主义美术一样对于我们产生着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所倡导的单一的、古典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排斥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以至于我们不能从现代主义中吸取营养,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从对于古典主义的学习直接跨越到现代主义之后。
今天虽然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在新的美术思潮不断冲击着我们思维的同时,现代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应该同样引起我们重视。现代主义系统的、科学的艺术创作方式符合美术学院的教学规律。现代主义提倡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革命,它的“艺术至上”的原则使现代主义时期无数新鲜的艺术形式产生,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感觉,为当时乃至于今日的人类留下大量的文化财富,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主义虽然在后现代主义之后曾经一度被否定,但是现代主义在美术史上所做的贡献和成就,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现代主义的精华——形式的创造。